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强化就业、创业、产业“三业联动”,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圆心,画好就业“同心圆”,促进实现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产业政策协同发力
筑牢就业民生根基
我市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通过强化产业协同、优化政策扶持、健全培训体系等举措,持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
在产业带动就业方面,我市通过深化循环经济合作,建成西北首个“无废城市”,不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有效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市科技局深入推进“强科技”行动,以科技驱动产业发展,催生新的就业增长点。市农业农村局围绕菜草畜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本地骨干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带动帮扶的联结机制,带动6.3万户农户就业。
在政策扶持方面,市人社局持续开展“援企稳岗 服务千企”活动,开通惠企稳岗“快车道”,通过“免审即享”“直补快办”方式,为9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25.52万元,为全市2932户企业降低失业保险费1364.92万元,惠及职工8万余人。市市场监管局对个体工商户实施分型培育,开展“名特优新”认定帮扶工作,不断提升个体工商户的稳定经营能力。市税务局加强税费政策宣传力度,以多种方式向经营主体精准推送就业创业相关税费优惠政策。人民银行金昌分行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会,及时传递贷款政策信息,消除信息壁垒。
在技能培训方面,市总工确定2025年市级一类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工种20个,申报省级技术能手7名、技术标兵65名,充分发挥优秀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作用。市政府国资委指导市属国有企业发扬“导师带徒”“传帮带”传统,组织58名干部职工签订导师带徒协议。市发改委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9800万元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年计划培训1.2万人次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累计培育4385人。市妇联依托巾帼家政服务驿站开展家政服务技能培训,100余名妇女参加学习。
精准施策分类帮扶
织密重点群体保障网
我市通过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务协作、完善援助制度等举措,助力青年就业成才,稳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帮扶重点群体就业。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市人社局通过实施基层就业项目,开发34个就业见习岗位,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量身定制就业方案。同时,积极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帮助青年群体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能力。
我市赴临夏举办金昌·临夏省内东西部劳务合作专场招聘会。
在区域劳务协作方面,我市创新建立“金昌·临夏”劳务协作模式,签订深化合作协议,组织63家企业提供2300余个就业岗位赴临夏开展专场招聘,成功引进务工人员187人。市发改委争取以工代赈专项资金1200万元,实施项目带动140名群众就业,发放劳务报酬82万元。
在困难群体帮扶方面,市人社局建立“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机制,开展“一对一”就业援助,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市残联培育2家省级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安置46名残疾人就业。市总工会建立困难职工帮扶档案,落实帮扶资金200.1万元。市民政局对特殊困难群体实施临时救助,切实保障基本生活。
智慧服务提质增效
打造就业服务新生态
我市持续优化就业服务体系,创新打造“线上+线下”全媒体招聘矩阵。市人社局以“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为抓手,通过“现场招聘+直播带岗+线上云聘”三位一体服务模式,累计举办招聘活动23场次,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促成就业意向2900余人次。
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我市积极推广“如意就业”甘肃就业公共服务网和“金昌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人力资源数据动态管理和智能分析。该平台整合传统招聘服务资源,创新推出“一码通”服务功能,实现“指尖就业”便捷服务。数据显示,该平台上线以来已累计服务企业1000余家,帮助3000余名求职者实现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通过智慧就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市就业“幸福圈”不断扩大,就业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潘秀秀)
编辑:赵国慧
责编:康 津
监制:马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