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纪实 > 社会纪实
从“生态之变”到“生态之美”——甘肃省金昌市聚力打造美丽宜居“生态之城”
时间:2025-06-05 09:29:25 来源: 阅读量:348

市区优良天数达310天、同比增加8天,地表水、地下水水质优良率达100%,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国第12,全省首例“碳汇代偿”生态修复案在金昌办结……
  翻开2024年金昌的“环境账单”,一组组数据扎实亮眼,一项项措施铿锵有力,推动着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也推动着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今年,金昌市持续向美而行,锚定生态环境保护核心任务,以创新之姿全面开启绿色发展新征程,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随处可见,山川河流更加多姿多彩。

精准治污绘就生态“高颜值”

“金昌的环境真的越来越好,怎么画都是最美的天空底色。”喜欢用画笔记录城市发展变化的画家王大庆翻看自己这几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感叹地说。
  王大庆感叹的背后,是金昌市孜孜不倦、科学精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默默付出。2025年,为了继续守护这份“美”,金昌市深化大气污染“市企协同”治理这一抓手,围绕美丽金昌建设目标任务,重点围绕“抑尘、减煤、控车、治企”等源头防控措施,加快实施锅炉超低排放、无组织超低排放等改造项目,在工业污染治理、禁燃区燃煤综合整治、扬尘污染防治、面源污染整治、“无废城市”建设等方面趟深水、下苦功、打硬仗。
  近年来,金昌市研究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金昌建设的实施意见》《金昌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以推动绿色转型发展为导向,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微信截图_20250605091554.jpg

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走进重点排污单位进行纾困帮扶。(资料图)

——聚“气”攻坚保蓝天。以重点区域为核心覆盖全市,密切联动城管、公安、住建、金川集团等,建立问题台账逐个研判、逐个整治、逐个销号,拿出钉钉子精神和“绣花功夫”,微克必争、微克必抠,全力抢优良、降浓度,为提升全市空气质量贡献全民力量。一季度,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16.7%,降幅居全省第一;1至4月,受理的大气类信访件同比下降57%。

——聚焦“水”治解难题。常态化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巡查水源地30余次;扎实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共排查出入河排污口16个,制定了“一口一策”整治方案,有效管控污染物排放;积极开展重点涉水企业隐患安全排查,下发整改通知4份,开展约谈2次,督促河西堡镇综合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确保水污染物达标排放。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的行政村79个,建成污水处理站36座,设施正常运行率94%,逐步解决老大难问题。

——聚焦“地更净”保民生。2025年,金昌市更新发布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名单,督促27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开展土壤隐患排查、自行监测等工作,积极开展涉镉等重金属排查整治,更新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同时,深化“无废”护生态,开展建筑垃圾专项治理,普及降噪材料和设施设备,减少噪音扰民,降低投诉量;以“绿盾”行动为抓手,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以制度为基础,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织密绿色网络。一年多来,金昌市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等环境治理工作,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城乡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处处呈现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金昌风貌。

绿色转型蹚出发展“新赛道”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金昌一直以来都在探索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放眼金昌,绿色已经成为发展的底色,也是全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2025年,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二十年来,“两山”理念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金昌市以建设国家无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契机,锚定省委、省政府赋予金昌聚力打造“五城”的使命任务,坚持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金川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镍钴生产基地、铂族金属提炼中心,以及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铜生产企业,环保任务重、压力大。面对“环保大考”,按照“专家领衔、部门联动、市企协同、科技赋能”工作思路,市生态环境局与金川集团签署大气污染《金昌市大气污染“市企协同”治理工作协议》,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业污染源治理等任务,协同环保治理项目向纵深推进。重点实施了金川集团公司镍铜冶炼环集烟气治理、高盐废水零排放、危废贮存库升级改造、源头无组织烟气治理和水泥行业、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等污染防治项目29个,总投资达30.7亿元。金川集团公司贵金属废气集中治理、铜冶炼环境集烟处理工艺优化改造、熔炼系统颗粒物及氮氧化物综合治理、金泥公司新型干法水泥厂超低排放改造、金川热电公司工业锅炉淘汰整治等5个项目已入中央申请库,总投资2.17亿元,申请资金6923万元。项目实施后可进一步加速金川集团公司技术迭代升级,有效提高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水平。

为充分发挥“金昌市三线一单信息平台”优势,引导项目优化布局,金昌市印发了《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成果的通知》,将统筹保护发展,共筑绿色根基,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框架,执行好产业政策和园区规划环评,把好建设项目准入关,为高质量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增绿添金”。用好用活存量环境容量,加强联防联控联治,严格落实《金昌市优化环评服务保障发展的15条措施》,积极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试点,对光伏发电、煤炭仓储等行业19个项目实行承诺制审批,对32个项目实行容缺受理,创新推行“打捆”审批试点项目7个,切实推动项目环评审批全面提速。积极与省生态环境厅沟通对接,主动介入做好省级审批项目环评服务保障工作。2025年1至4月,金昌市涉及省生态环境厅审批的重大项目共20个,现已完成环评审批11个,其他9项正在顺利推进。
  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服务、监管、准入等职能,3月24日,金昌市生态环境局正式印发《提升生态环境执法质效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五个一”行动方案》,创新推出“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告诫说理—行政处罚—监督整改”五步渐进式执法模式,通过系统化、精准化执法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创新机制打通两山“转化道”

金昌市以改革之力,积极探索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好生态、好山水成为“有价之宝”。

6月的祁连山,林海苍茫、奇峰耸翠,诉说着“两山”的发展故事。

曾经,由于无序开发、管理滞后等原因,祁连山出现了植被稀疏、草原退化,局部生态破坏等问题。金昌市举全市之力开展集中整改整治攻坚行动,大力整治修复生态环境,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蹚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2017年至今,完成1.39万个羊单位减畜任务,全面实现了草畜平衡。实施“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在祁连山保护区内种植乔木林、灌木共计14.240亩,全面增强水源涵养和径流补给能力。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永昌县城关镇金川西村用民宿激活了旅游经济,“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突破一百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壮大,我们更有底气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村党支部书记张德琪说,“依托得天独厚的祁连山生态资源优势,金川西村用民宿激活了旅游经济。”

近年来,导入乡村旅游、精品民宿、生态农业等产业,实现永昌祁连山片区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94元,增长8.1%。如今的祁连山,山清水秀。坐拥绿水青山的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年来,金昌市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生态损害赔偿工作机制,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资源环境要素配置,推动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等市场机制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微信截图_20250605091613.jpg

市生态环境局举行环境损害赔偿协议签约仪式。(资料图)

办结全省首例“碳汇代偿”生态修复案,“十四五”全市碳强度累计降低率为23.82%,碳排放强度降低率超进度完成省上下达我市“十四五”目标任务,在今年一季度市州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评价中排名全省第二。

生态赋能激活城市“新动能”

微信截图_20250605091637.jpg

永昌县焦家庄镇红庙墩村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成为鸟类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资料图)

如果你前往矿山公园,那你一定会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站在龙泉石边远眺,昔日苍莽青灰的矿山变得蓊郁绚烂。龙首魂、卧龙岭、军企共建林、地企共建林……讲述着这片土地从工业疮疤到生态屏障的蜕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座以镍钴为支撑产业转型发展的城市,金昌人更能理解这句话蕴含的意义。

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更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近年来,金昌市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美丽家园。

坚持生态环境治理为导向,全力以赴谋项目争资金。提前谋划抢抓政策红利,结合金昌市实际,做好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包装和争取,优化改造升级污染防治设施,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2025年,谋划实施项目20个、总投资18.0934亿元,争取中央生态环境资金2.0024亿元,已到位资金5981万元。严格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美丽金昌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力推进美丽金昌建设。持续推进“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动金川集团公司“无废集团”建设,持续增加绿水青山的“颜值”和“价值”,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宜居的生态之城加快建设的目标任务。

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以PM2.5和异味治理为首要任务,对照《金昌市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重点任务清单》,紧盯40项攻坚重点任务,强化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和排放管控,积极推动有色、火电、水泥、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确保工业达标排放,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微信截图_20250605091652.jpg

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走进社区宣传“无废城市”建设。(资料图)

在持续改革发展中,金昌市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镍城变美城”转型路径,将镍钴资源的传统优势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支点——高温合金、3D打印材料等高端产品占比不断提升;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540万千瓦,储能从无到有,装机容量达到45万千瓦,能量达到90万千瓦时,构建起“风光氢储”一体化能源矩阵。瞄准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力,全市产业园区内2000余家上下游企业形成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产业集群,新能源电池所用35种材料本地供应率达到77%以上,37GWh储能项目投产即领跑西北;紫金云数据中心45P算力辐射“东数西算”枢纽,昔日“镍都”悄然蜕变为数字丝路的重要节点。化工循环百亿产业链产值增长29%,大宗固废资源化率在55%-58%稳定运行,曾经的“工业伤疤”变身“城市矿产”。金昌这座曾依赖镍矿“输血”的工业之城,如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0%,却在能耗强度下降21.2%的绿色曲线中。金昌,这座因企而兴的“中国镍都”,正在向着建设“生态之城”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5月,喜讯传来:金昌市第四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今日金昌,已经成为一座精致、厚重、充满张力、承载使命的城市,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正在奋力崛起,经济增速连续13个季度获得甘肃省高质量进步奖第一名。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全面布局,“2+4”现代化产业体系比翼齐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牵引经济蓬勃发展,金昌把建设生态之城布局于美丽山水之间。(记者莫亚红)

编辑:赵国慧

责编:康  津

监制:马丰友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 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金昌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19001615-3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