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生活 > 文化生活
【散文】桃林深处,诗韵流芳
时间:2025-04-23 09:26:42 来源: 阅读量:491

时维四月,序属仲春。校园里的桃花开了,开得那样热烈,那样无所顾忌。远望去,如一片绯红的云霞,浮在教学楼东南面;近看时,又似千万只粉蝶,栖在遒劲的枝干上。微风过处,花瓣簌簌而下,落在青石小径上,落在追梦少年肩头,落在精美书页里。这桃花,原是极好的书签。

读书声从桃林深处传来。先是零星的几个音节,继而连成优美的句子,最后汇成一片声浪。“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古老的诗句被少年们念得字正腔圆。他们穿着素净的校服,站在桃树下,阳光透过花瓣的间隙,在他们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花瓣落在他们的睫毛上,又被呼出的气息轻轻吹起,像极了一个个小小的梦。

我想起《诗经》的时代。那时的桃花开在阡陌之间,开在村舍之畔,开在少女的发梢。采诗官行走在乡野,收集这些沾着露水的歌谣。三千年过去了,桃花依旧,歌谣依旧,只是听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此刻,这些少年站在桃花下诵读《桃夭》,竟有种时空错位的恍惚:究竟是我们在读诗,还是诗在读我们?

小学部的学生们上场了。他们手捧自制的桃花道具,摇头晃脑地背诵《春晓》。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背到“夜来风雨声”时,突然打了个喷嚏,引得全场哄笑。她也不恼,揉了揉鼻子,继续用稚嫩的声音念完“花落知多少”。那一刻,我分明看见她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初识诗意的惊喜。

他们用童真演绎诗词。一组孩子扮作农夫,拿着玩具锄头“耕种”;另一组则扮演小鸟,在“桃林”间穿梭。有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因为记不住词,急得直挠头,班主任在台下做着口型提示。终于背完时,他如释重负的笑容比桃花还要灿烂。这些稚拙的表演,恰似春泥里的新芽,虽不完美,却充满生长的力量。

初中生的演绎则多了几分沉静。八年级(3)班选择了《归园田居》。领诵的男生声音正在变声期,沙哑中带着清亮,像初春解冻的溪水。他们别出心裁地在朗诵时展示书法,宣纸上的墨迹未干,已被风吹得微微颤动。桃花的影子投在纸上,墨色与粉色交融,竟成了最好的插图。

最动人的是七年级(5)班的表演。他们改编了《桃花源记》,将课文演绎成微型话剧。渔人划着纸船“缘溪行”,“忽逢桃花林”时的惊叹,村民们“设酒杀鸡作食”的热情,都被表现得活灵活现。当演到“遂迷,不复得路”时,全场突然安静下来。那个扮演渔人的女生,望着远方说出台词的眼神,让我想起陶渊明笔下“欲穷其林”的执着。

教师组的表演是意外的惊喜。平日里严肃的数学老师,此刻正深情朗诵《山居秋暝》;总爱板着脸的教导主任,居然把《将进酒》念得豪气干云。最令人难忘的是年近退休的历史老师,他用方言吟诵《诗经·七月》,苍老的声音里带着泥土的气息,仿佛让人看见先民们在桃花树下劳作的场景。

评委席上的老校长眼眶湿润了。他后来告诉我,三十年前他刚来学校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是他带着师生们亲手种下这些桃树,没想到如今桃李已成荫,书香满园。说着,他指了指正在领奖的学生:“看,这才是真正的桃李芬芳。”

暮色渐浓时,活动接近尾声。获奖班级欢呼雀跃,未得奖的也不见沮丧:他们口袋里装满了落花,脸上洋溢着参与的快意。不知是谁起的头,大家又开始齐声背诵《桃夭》,这次比开场时更加流畅,更加深情。

我站在桃林边缘,看着夕阳为每一张年轻的脸庞镀上金边。忽然明白,所谓经典诵读,不在于评出高低胜负,而在于让那些美丽的文字穿过时光,与年轻的生命相遇。就像这些桃花,年复一年地开放,不为取悦谁,只为完成生命的承诺。

风又起了。更多的花瓣落下来,有的飘进半开的书包,有的粘在汗湿的鬓角,还有的,落入少年们脚下的泥土,那里,新的故事正在孕育。来年春天,当桃花再开时,想必会有更动听的读书声,在这桃蹊耕读处,诵出更绚丽的华章。(文兴泽)

编辑:赵国慧

责编:康  津

监制:马丰友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 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金昌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19001615-3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