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生活 > 文化生活
【聊书】舌尖上的阅读
时间:2025-02-10 09:21:28 来源: 阅读量:510

陈洁

从淄博“赶烤”,到天水麻辣烫,再到如今备受韩国人喜爱的麻辣龙虾、烧烤、海底捞等,“美食+文旅”魅力十足。数字时代,美食为什么成了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连接的重要载体?在那些备受读者好评的“舌尖上的图书”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美食并不“小”。马伯庸的长篇历史小说《食南之徒》,近日入选豆瓣2024年度小说榜单。书中,他通过汉使唐蒙的味蕾奇遇,见微知著地打开了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版图开拓史。唐蒙初到南越国(今广东、广西等地),吃到了一种名叫“枸酱”的美食,他发现这种酱产自蜀地,经夜郎国(今贵州)来到南越国。唐蒙于是建议汉武帝出奇兵,取道夜郎制服南越,从而重塑了西汉版图。一向善于“在历史的缝隙中”开拓的马伯庸,开启了以美食解锁历史的文化之旅。

“天下至真者,莫过于食物。好吃就是好吃,难吃就是难吃,从来不会骗你。”马伯庸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院参观时,因为深究文物细节有了新发现——“赵佗远在他乡仍不忘携带故乡的枣树”,这不仅成为《食南之徒》的创作起点,也凸显出美食作为一种跨越地域的情感纽带,如何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连接故土与新居、过去与现在的关键角色。

“我们曾经的饮食习惯、偏好,甚至经历过的时代,无一例外地遗落在我们饮食的DNA里。它标识着你的归属,这种归属感牢不可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制片人陈晓卿在最新散文集《吃着吃着就老了》中这样感慨道。

从十七岁出门远行、进京求学讲起,到成为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以自己的经历为经线,以对食物的认识和态度为纬线,编织出一个关于美食和人生的故事。就像书名呈现的那样,书里有食物的“香气”,更有人生的“况味”。“吃家常菜得到的满足感,吃燕鲍翅并不一定能得到。”“我眼中的美食,不仅仅是认识世界最有趣的通道,也是人与人交流最便捷的途径。”……这些陈晓卿从美食上生发出的意义,或许也是当下“美食+文旅”成为重要载体的原因:美食里,有故乡,有人情,有生活的多样性。

温情脉脉的美食背后,还有热辣滚烫的人生。作为素人写作的佼佼者,在菜场摆摊18年的“菜场作家”陈慧则用一本纪实散文《在菜场,在人间》,打开了另一个视角的“菜市场观察日记”。菜贩、肉贩、包子铺、馄饨店、卖山货的、摊烧饼的、修锅的……这些习以为常的身影构成了菜市场的日常群像。而陈慧以细腻质朴的笔触,穿透平凡表象,将那些被忽略的摊主故事娓娓道来。这些平凡人在生活窄缝中绽放的光芒,正是人间烟火的真谛所在。

徐鲤、郑亚胜、卢冉三位作者连续推出的古人餐桌系列图书《宋宴》《元宴》则真的是食谱。以《宋宴》为例,作者根据《山家清供》《中馈录》等宋元典籍文献记载,以一种创新的方法,“复刻”了76道宋朝美食,按时令编排,囊括宫廷菜、文人菜与平民菜三级,涉及热荤、素菜、冷盘、羹汤、粥面、糕饼、饮料、果子八类,不仅有具体做法,还自带文化基因。比如“煮鱼”是北宋文士苏轼的拿手菜,他在被贬黄州的那段人生低谷期,时常自己煮鱼吃。这些书籍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美食的魅力,更让我们感受到文化与生活的交融之美。

作家马伯庸曾经说过,美食是中国人最大的公约数。穿梭于“舌尖上的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美食不仅是满足味蕾的享受,也是洞察世界的一种方法。当我们为生活中的这些小事雀跃时,鲜活的生命力便也自然绽放。(选自《新华日报》)

编辑:赵国慧

责编:田红娟 康津

监制:马丰友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 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金昌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19001615-3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