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畅游金昌 > 畅游金昌
金川龙的发现与探寻
时间:2025-01-20 09:20:21 来源: 阅读量:5242

1842 年,英国比较解剖学家理查德·欧文在总结英国爬行类研究时创造了恐龙(Dinosaur)一 词。自此“,恐龙热”在世界上持续了170多年而持久不衰。

2017年初夏,人迹罕至的金川区青土井,显得十分神秘。这里,即将有重大发现。

这一发现,石破天惊,成为继硫化铜镍矿之后,上苍恩赐于金昌的又一宝贵资源。

这一发现,穿越时空,直至1.6亿年前......

发 现

“我来自大名鼎鼎的聚宝盆。嗨!大家好!我叫“金川龙”,我跟著名的马门溪龙是近亲,头小、脖子长、尾巴长,大家都叫我‘恐龙宝宝’。”

这是中国农历甲辰龙年春节,市博物馆根据国家一级化石——侏罗纪时代真蜥脚类恐龙化石,设计制作的动画形象以及数字社教课程《金川龙的奇妙旅程》,让更多人了解侏罗纪时代真蜥脚类恐龙化石以及金昌历史文化传承。

龙年,“金川龙”、龙纹铜镜、青龙画像砖、龙首山.......都有“龙”的名称和吉祥寓意,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金川,这方龙腾形胜的地方,它们之间有何关系?让人充满了好奇。

市博物馆馆长李勇杰说:“我们设计开发了‘金川龙’这个IP卡通形象,希望广大游客能来到金昌,跟随‘恐龙宝宝’的足迹,踏上一段奇妙的寻‘龙’之旅。领略龙首山亿万年的沧桑巨变,了解中国镍都的前世今生。”

讲解员说:“‘恐龙宝宝’的原型——国家一级化石‘金川龙’头骨化石。该化石发现于龙首山青土井地区。”

binary_middle.jpg

金川龙头骨

“金川龙”头骨化石,来自大名鼎鼎的聚宝盆——金川龙首山,这一惊世秘密又是如何发现的?“恐龙宝宝”的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

时间回到2017年5月19日。

这天,对甘肃农业大学教授李大庆和他的课题组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在这茫茫戈壁、龙首山腹地,他们走走停停、一路搜寻,期盼着有重大发现。

李大庆回忆说,“说起来也有意思,我们跑了一上午什么也没见到,中午就坐在野外吃午饭。这时候看到天上有一小块彩云,大家都争相去拍照,晴空之下有彩云,一是少见,第二你没有一定的拍摄技术,拍不出来,是白的。后来给大家指导了一下,结果把这个彩云给拍下来。我就说今天是一个好兆头,见到彩云了。吃完饭不久,果然就发现了第一件(恐龙)骨骼。”

微信截图_20250120091659.jpg

金川龙发现人甘肃农业大学教 授、博士生导师李大庆在考古现场。

李大庆,是甘肃农业大学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原所长,他与恐龙古生物化石有着不解之缘,20多年来在甘肃寻找和研究恐龙,曾发现刘家峡恐龙足迹群、兰州恐龙动物群、北山恐龙动物群等,这次在金昌寻找到恐龙足迹,他们兴奋不已。

或许与恐龙有缘,李大庆一行从发现骨骼开始,沿着“蛛丝马迹”,一路“顺藤摸瓜”,最终发现了“金川龙”。

金昌市区西北20公里处,就是金川区青土井,古生物化石遗迹就位于此处。金泉公路穿过其中,面积约8平方公里。

青土井群,是上世纪30年代,老一辈地质学家、中国石油之父孙建初先生,在西北石油地质调查的时候,对这里的岩石进行了命名。

公路在青土井峡谷中延伸,两边的山体灰红相间,呈现丹霞地貌。路边山腰,一座蓝色的建筑在灰色的山体中格外显眼,这里保存着最早发现的“金川龙”。

李大庆介绍说,“金川龙化石原地埋藏的现场,顺着岩层方向,东西方向是4.65米,因为地层比较陡,产状要接近70多度,它的高度是3米多。经过亿万年的地质运动,还有风化剥蚀,缺失了很遗憾,但是总体它能够显示出来一个完整的真蜥脚类恐龙埋藏的状况。”

青土井古生物化石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也刷新了多项记录:是原址保存最完整的真蜥脚类恐龙化石;头骨化石是西北地区首次发现;淡水蛇颈龙化石是甘肃省首次发现;木化石是目前甘肃省发现保存最长的木化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李宁说:“‘金川龙’从它保存的一串尾椎看出,它的神经宫和椎体是分开的,就是一个幼年个体的特征。它的体长预测是12米左右,当它长到成年个体的时候,体长可达到20米。金川龙生活的时代,是中侏罗世,距今大概有1.67亿年。经过研究,‘金川龙’的形态特征和同处于侏罗纪的马门溪龙形态特征是比较相似,它们都有着比较长的脖子和尾巴。它的脖子比尾巴还要长一些,在当时,它们是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经常以高处的植物嫩叶为食。”

据古生物专家鉴定,在青土井组出露的面积约4平方公里地层,发现大量古生物群化石。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陈刚说,“通过对金川恐龙化石保护三期项目的实施,目前在青土井地区共发现了19处各类化石点。最底部一层是木化石层,目前共发现5处化石点。”

从河流逐渐变为湖泊,湖泊又开始萎缩,青土井随着环境的变化,这里的生物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李大庆推测,青土井出现的是以恐龙,还有古植物,就是包括蕨类,还有松柏类的木化石,代表一个陆生生物的生物群。那么到了湖泊以后,就会出现另外一套,就变成水生环境,我们也叫湖生生物群,所以是很有特色的。

陈刚说,“虫迹化石1号点,最开始发现的时候,大概面积可能有40×50厘米大,石壁近乎直立,我们推测往下的时候,虫迹化石肯定还有,经过我们发掘清理出来之后,整个石壁长22米,高度5米。”

李大庆说,“省内目前就遗迹化石,除了恐龙足迹以外,由无脊椎动物留下的这种湖相,就是湖泊环境留下的遗迹化石,这是最好的一个点,集中连片,保存也非常好。”

虫迹的具体类型多为漫游迹,整体可见爬行迹和觅食迹,停息迹和居住迹较少或没有。由于岩性为粉砂岩,且受风化的影响,遗迹内部充填结构不可见或模糊可见横纹,所以遗迹多鉴定为漫游迹。

在湖泊相入湖口的含砾砂岩中发现了双壳类化石,龟鳖类、蛇颈龙类、双壳类构成介壳滩,龟鳖类化石碎片在岩石中散落分布,并发现了一枚蛇颈龙牙齿。

李大庆说,“很有可能在中侏罗世晚期的时候,金昌地区存在着一条与古特提斯海相沟通的一条河流,这就是一个古地理意义,所以也很重要。那么这枚牙齿在我们甘肃省内是首次发现的,当然在四川自贡,还有重庆,也都发现过淡水蛇颈龙,所以我们跟西南地区有可比之处。”

穿过人迹罕至的土路,在一座小山口,一座新建的平台映入眼帘,在这里发现了全省目前保存最长的木化石。

2022年8月,陈刚发现了木化石。当时,他在野外调查的时候,突然脚底一打滑,然后感觉好像脚底下踩了一个圆溜溜的东西,低头一看,扒拉一下,木头的这个根部位置就出来了。

木化石为中侏罗世时期的高大乔木石化而成,距今约1.7亿年,树形保存完好,木质结构清晰,项目团队设计了相关的发掘清理方案,才使该化石的整体面貌最终呈现。

陈刚说,“经过2023年大概10天左右的挖掘,木化石挖出来全长是7.2米,最粗的地方是0.5米,最细的地方是0.3米,这个木化石,是目前我省保存中侏罗世最长最完整的木化石。”

李大庆说,“说明在中侏罗世晚期的时候,当时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植被茂盛,所以才能够承载‘金川龙’这样的大型脊椎动物。”

古生物化石是揭示地球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珍稀地质遗迹,是人类了解史前生物多样性和预测地球未来发展趋势的一把钥匙。古生物化石见证了地质变迁,让我们根据已知的知识,可以粗略了解青土井亿万年前的地质变化。

李大庆说,“青土井露出来侏罗纪这套地层面积,是一个狭长的延伸的方向,就是从西北往东南方向,基本上是近东西向,地层的总面积大概是12平方公里。”

龙首山惊现“金川龙”,坐实了龙首山的美名。龙首山因其山形似龙首,故名龙首山。

如今,发现了恐龙头骨化石,进一步印证了龙首山的名称由来。

李宁说,“经过我们研究,‘金川龙’属于一种蜥脚类恐龙,这类恐龙,是一种体型非常巨大、四足行走,以植物为食的恐龙。在全球范围来看,蜥脚类恐龙的祖先最早出现在晚三叠世,而在国内,晚三叠世没有发现蜥脚类恐龙。”

李大庆说,“目前,我们国家发现最早的恐龙化石,在云南和四川,它是在早侏罗世。甘肃以前在红古发现过同时代的恐龙,在新疆也有很多,但是从这往西北方向走,没有见到过,没有发现过侏罗纪的恐龙。”

“金川龙”的发现填补了金昌地区没有发现恐龙化石的空白,成为金昌地区有史以来首次发现和命名的恐龙。

自此,“金川龙”成为国内第三个发现侏罗纪世的恐龙化石,而且是头骨保存最完整的侏罗纪世恐龙。

李宁说,“首先蜥脚类恐龙的头骨在全球范围内,头骨都是比较少见的,‘金川龙’保存是比较完整的一个头骨,所以这方面来说,这个化石显得就很珍贵。”

李大庆说,“蜥脚类恐龙头骨,在全世界保存完整的非常少,这跟它的骨骼结构有关系。它都是一些骨片,又很薄,所以死亡以后,经过了流水的搬运冲刷,头都会散掉,所以保存了头是非常稀有的。”

探 寻

“金川龙”和云南禄丰恐龙、四川自贡马门溪龙同属一类,它们之间是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金川龙”显得更加神秘。

禄丰,地处云南省中部、楚雄彝族自治州东部,由于发现1.9亿年的恐龙化石蜚声海内外,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大动物——恐龙的诞生地。

1938年,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先生在禄丰县沙湾、大洼、大荒田等地发掘,发现了大量恐龙等颈椎动物化石,在金山镇沙湾村发掘出一具完整恐龙化石——许氏禄丰龙,从而揭开了禄丰恐龙化石的面纱。这不仅是中国的首次发现,也是亚洲首次发现的板龙类恐龙化石。

禄丰市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涛说,“禄丰龙一般在5至8米左右,它的体型看着比较笨重,生存在侏罗纪早期的1.9亿年的地层里,走起路来就是半直立行走,整个身体尾巴部分比较长。”

禄丰恐龙化石有两次重大发现:第一次是1938年,另一次是1995年。

1995年,禄丰县恐龙山镇阿纳村发现川街恐龙化石群,以及罕见的恐龙“集体墓地”,即目前世界恐龙谷所在地。这一发现,不仅促成禄丰恐龙文化龙头产业——禄丰世界恐龙谷的兴起,还填补了禄丰盆地仅在早、中侏罗纪发现缺失高层位恐龙化石的不足。

禄丰发现的阿纳川街龙,它距今约1.58亿年,和“金川龙”生活在同一时代——侏罗纪中晚期,同属蜥脚类恐龙。

从云南一路西行,至西南四川自贡,恐龙衍息的足迹越来越清晰。

五百年恐龙之乡,亿万年恐龙之谜,世界驰名的侏罗纪恐龙化石产地就在这里。

1981年2月27日,在自贡市郊大山铺,发现了一处在世界恐龙化石发掘史上罕见,距今约1.6亿年前的中侏罗纪恐龙化石群,填补了研究恐龙演化史上的一段空白。

自此,自贡被誉为“恐龙之乡”。

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馆员、研究部主任江山说,“我们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当年的发掘面积其实不大,就有2800平方米,但是在这个范围内就发现了包括恐龙以及鱼类、两栖类,就是似哺乳爬行的龟鳖类乃至鳄类鱼类,这样一共是26处29个品种,既有水里游的鱼类,又有陆地上跑的恐龙,也有天上飞的翼龙,所以它是比较丰富的恐龙化石群。”

近百年来,自贡已发现200个恐龙化石点,囊括了距今约2.05至1.35亿年前侏罗纪时期所有恐龙类别,展现了自贡恐龙的昔日风采。

马门溪龙,国内发现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一为合川马门溪龙,另一为建设马门溪龙,因发现于四川宜宾而得名。生存于恐龙的繁盛时期——中侏罗纪时期,它和“金川龙”同属蜥脚类恐龙。

江山说,“马门溪龙很有地域特色,被誉为亚洲第一龙,主要分布在东亚这一片。现在的研究表明可能在其它地方也有所发现,有分支系统的话,包括从云南一直到四川盆地,后来又到甘肃。”

禄丰阿纳川街龙,生存于距今约1.58亿年的侏罗纪中晚期;自贡马门溪龙,生存于距今约1.5亿年的侏罗纪中晚期;“金川龙”生存于距今约1.67亿年的侏罗纪中晚期。

它们生活在同一个时期,“金川龙”成为国内第三个发现中侏罗纪世的恐龙化石,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云南禄丰龙被学者认为是后期巨型植食性恐龙的祖先,四川自贡是“恐龙之乡”,尤其是阿纳川街龙、自贡马门溪龙和“金川龙”同属一脉,都是蜥脚类恐龙,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愈发亲密,让人有着无尽的遐想。

李大庆,长期从事古脊椎动物研究,作为发现“金川龙”的第一人,他有着大胆的推测和猜想:“从我的研究思路来讲,我是想找到这样一个恐龙,从云南、四川经过甘肃,往新疆走的这样一个迁徙的路线。”

李宁说,“我们推断有可能蜥脚类恐龙最先出现在禄丰地区,然后有一个向北迁徙的过程。首先迁徙到四川自贡、重庆,大部分的类群就生活在了西南片区,有少数的继续北上,迁徙到了甘肃、新疆地区。”

按照专家的猜想,在遥远的侏罗纪早期,“金川龙”很有可能来自四川自贡。它们从四川自贡出发,沿着湖泊河流一路前行,一部分恐龙翻越秦岭山脉一路南下,到达南方地区。一部分恐龙一路西行,经过兰州,来到水草丰美的龙首山繁衍栖息,还有部分恐龙继续西行,直至新疆一带……

这一大胆的猜测,得到了部分学者的响应。

王涛说,“禄丰是中国发现化石最早的地方,也是最原始的地方,是侏罗纪早期的。在禄丰恐龙发现之后,慢慢往四川辐射。中侏罗世,往甘肃、内蒙、新疆辐射,看上去就像一个迁徙的路线,再从南边的话,从广东、浙江、山东辐射,然后再到了黑龙江边,这是两股分支。”

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这里是恐龙化石的宝库,有世界罕见的白垩纪恐龙足印化石群。

走进博物馆,你会被眼前形态各异的恐龙化石震撼,仿佛置身于恐龙时代的世界。这些化石记录着恐龙的演化历程,让你深刻感受到甘肃恐龙的魅力和神秘。

尤文泽说,“甘肃的恐龙特别多,现在甘肃对中国来说也是产恐龙的大省,恐龙的骨骼化石、脚印化石特别多。”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古脊椎动物研究人员在甘肃永靖、临洮、金塔和肃北等地区发现了众多恐龙及其足迹化石,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使甘肃成为了中国恐龙研究重要的地区之一。但其发现的恐龙化石和足迹主要集中在白垩纪。

甘肃出土的恐龙化石大多是白垩纪。侏罗纪恐龙,特别是中侏罗世恐龙研究一直没有突破。侏罗纪世“金川龙”的面世,让它成为了甘肃年代最久远的恐龙化石。

因为“金川龙”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科普和观赏价值,市博物馆希望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它,因此根据其背景资料,加之合理想象,创作设计了“金川小龙仔”的卡通形象,并创编了“龙仔出世”“上苍赐宝龙首山”“月氏图腾龙纹镜”“青龙见证丝绸路”“苍龙惊现聚宝盆”“喜获重生金川龙”等一系列有趣的故事情节及研学课程,描述了距今1.6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金川龙”的奇妙旅程故事……

小龙仔——“金川龙”,现在的家在市博物馆,每天都有众多大、小朋友来到博物馆,跟随小龙仔的脚步,探寻亿万年的奇妙旅程。

李勇杰创作的儿童科幻小说《小龙仔》即将面世,以不同形式介绍“金川龙”。

他说,“以‘金川龙’为代表的侏罗纪恐龙化石资源,是上苍恩赐于金昌的宝贵旅游资源。春秋战国时期的龙纹铜镜,揭示出月氏先民的图腾密码。魏晋时期的青龙画像砖,是中原地区龙文化传入河西走廊的典型物证。现如今的金川区宁远堡镇龙景村、龙泉公园、龙泉景观带,金川区龙川里、龙门里小区等,体现了当代金昌龙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金昌积极谋划金川区青土井泉沟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项目,申报建设青土井侏罗纪恐龙地质公园,深入挖掘青土井“金川龙”等古生物化石特色亮点,推动开发利用和科普研学融合,串点成线发展地质旅游。

作为一类最著名的史前生物,曾经地球的霸主,在成功统治地球长达一亿六千万年之后,在距今约六千六百万年前突然消失,其从出现到繁盛、从衰落到灭绝的过程无不充满着神秘色彩。

一花一世界,一景一风情。“金川龙”的发现,是生命的欢歌,更是龙首山故事的延续......(文/记者 徐荣年 翟雅宾 马俊才 图/王建民 李炳言 潘翊)

辑:赵国慧

责编:田红娟 康津

监制:马丰友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 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金昌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19001615-3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