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步穿过喧嚣的街头,走进离家不远的菜市场。一个摊主正倒拿矿泉水瓶往菜蔬瓜果上挤洒水滴。那蔫耷的菜叶顿时活生起来,瓜果也显得更加鲜亮了,勾动人们的购买欲。
不过,对她“掺水”的做法我还是心存戒备,直接用生硬的语气对摊主说:“你这是在给它们增加重量吗?不要少秤哦!”
摊主是一个中年女人,她笑盈盈地回答:“叶子青菜论把卖,瓜果皮滑沾不上水分的,我这是在给它们加点‘滤镜’呢。”
一个起早贪黑的菜贩,整天面对众多如我一样挑三拣四的买主,竟然懂得用“滤镜”之法,滤掉身心的疲惫,将平淡的俗常生活稍加美化后呈现于人前。这着实令我为之一振。我果断买下一把红薯秆和两个香瓜,她热心帮我掐去叶尖,将我选乱的瓜果重新摆放齐整,还铺了几片鲜嫩的红薯叶在瓜果边上。转身回头的刹那,我又见她的摊前聚集了顾客。
我瞬间忘却了工作一天的疲惫,思绪一路兴奋地围绕着女摊主所说的“滤镜”斟酌。有个当摄影师的朋友曾告诉我:照片及图像素材等,皆是由像素构成,每个像素就好比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本来的容颜和身份。滤镜就是通过改变像素的位置或颜色生成特效,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调整位置或调节颜色。
我恍然明白,原来别人家那些令我羡慕的生活美图,是在我不了解的时空里改变了一点颜色或位置。生活中相同的物事人景,你想要感受到锦上添花,全依赖人为的想法,加点“滤镜”。
那天晩上,我看见丈夫的车停在楼下,他又坐在车里发呆好一阵才慢悠悠上楼。我没有像往日一样按捺不住自己的急性子,大声直呼他的姓名,然后数落他故意躲懒,挨到饭菜飘香回来吃现成的。而是默默留给他一个私密的小空间,让他暂且隔离现实的忙碌与责任。想不到经过“滤镜”休整的丈夫,没有跟从前那般,以我倒给他的负面情绪垃圾还击我。饭后,他竟然吹着口哨,主动去洗碗清理厨房了。
不久后,迎来了女儿高三开学季,也迎来孩子的青春叛逆期。一向乖巧的女儿忽然提出要去学校住宿,我害怕她“早恋”,耽误学习,坚决不同意。她躺床上“罢课”抗议。在这高考关键时刻,我只得妥协。
女儿离开家的那几天,每夜都有或明或暗的月光从窗口斜射进她的卧室。牵挂担忧夺走了我的睡眠,心上掠过“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的怅然,难以释怀。这时,我想到了距离改变位置,距离产生的美不也是一种“滤镜”吗?月有圆缺,花有开落,人有离合。父母与子女最终也是要分离的。
我调整好自己,重拾年轻时的爱好,利用空闲画了一百多幅彩铅花卉。女儿回家看到那些画,惊叹不已:我要努力啊,不能荒废母亲的优良基因。后来,女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过度滤镜会失真,而要适当使用,就像菜贩洒水、农民浇灌庄稼一样,不旱不涝,润物细无声。( 朱小平 选自《文汇报》)
编辑:于菊花
责编:田红娟 康津
监制:马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