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青年人才基金、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陇原青年创新创业基金等省部厅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5项,编著教材5部……
在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楼4楼,苏军德的“成绩单”被一一上墙,证书上的一枚枚红色印章,分量之重可窥一斑。
2018年破格中级,2020年破格副高,2022年破格正高,从助教到教授,38岁的苏军德仅用6年时间就实现了职称“三级跳”,跃居全市最年轻的正高级教授。“没有学院的平台支撑,没有团队的通力合作,哪有我的‘三级跳’!”苏军德谦虚地说。
职业责任心推着往前走
“自己也想不到,是职业责任心推着我往前走!”苏军德回首取得的成绩很坦然。
怀揣育人初心,2016年,苏军德以引进人才的身份入职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了一名助教老师。
“刚入职时,全校仅有30多个副教授,觉得可望而不可及。”在苏军德心里,职称评审应该是论资排辈,以教学成绩论英雄,一心趴到教学上才是硬道理。
“除了上课就是蒙住头钻研教材,除了备课就是想着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刚入校的苏军德一门心思扑在了教学上。
任教以来,苏军德先后担任矿山测量1501班、园林与物联网1801班、软件技术2101班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双重角色,在专业课教学上求创新,在能力素质提升上求突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他所带班级成绩突出,先后获得省级技能比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
不搞科研连头都抬不起来
青云有伯乐,俯识千里驹。破茧成蝶的路上总会有那个引路人,在苏军德眼里,亦师亦友的高立兵便是他的伯乐。
“光靠教学很难立住脚,高校教师不搞科研连头都抬不起来!”作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获得者的高立兵,对苏军德的期许不仅仅是做学问那么简单。
“建校初期,搞科研的人很少,也就是高立兵在一直坚持。”2018年,苏军德在高立兵的指引下接触了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研究项目。
项目课题《矿山聚集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研究》以金川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及图像处理技术搭建地质灾害监测的可视化智能平台,从而实现地质灾害的可视化监测、区域地质灾害的数据共享,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同年,该项目获得了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苏军德也依靠科研成果破格中级职称。
“省级课题没个20多页的研究成果根本拿不出手,思路要新,热点还不能扎堆,更重要是具有可操作性。”苏军德的科研之路困难重重,学院没有专业化设备,还得跑到省上相关科研机构“借鸡生蛋”。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搞科研就像“百米跑”,成果转换为新质生产力更是“接力跑”。
“职业院校省部级的项目很难立项,论文支撑、选题策划、项目完成度等都是关键指标。从前期准备到最后完成,短则半年,长则两三年……”谈起科研工作,苏军德感慨万千,虽然枯燥,但开阔了个人眼界,更新了知识结构,给了他很大自信。
从职场“小白”到科研“老手”
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苏军德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1项,甘肃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发表教改论文7篇。其中参与完成的《“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矿山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奖,论文《“人工智能+”背景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获得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苏军德说:“近年来,教师行业职称改革更加注重实际贡献和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职称晋升只是驱动力,每上一个台阶都是对自己的鞭策。”
202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技能甘肃”建设的若干措施》。《措施》明确:改革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岗位晋升、职称评聘、评价机制,将企业生产(行业工作)实践经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纳入评价标准。
“我们高度重视老师们的教科研能力培养提升工作,通过建设科研创新团队、组织‘传帮带’经验交流和教科研能力培训,为青年教师搭建良好平台,助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才。”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瑜说,学院鼓励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之外,积极参与有组织科研,为教师晋升高级职称打好业绩基础,努力推动科研创新成果顺利落地转化,形成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职称晋升并不是一蹴而就。从职场“小白”到科研“老手”,苏军德育才和科研并举,一直在路上。(记者: 运主伦 刘伟业 李峰)
编辑:赵国慧
责编:田红娟 康津
监制:马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