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生活 > 文化生活
故居老宅茶香浓
时间:2024-06-12 09:14:55 来源: 阅读量:715

秧溪河在山脚流淌,百灵鸟在林间歌唱,欢声笑语回响茶园,村庄溢满茶香。

茶季,行走在太平湖镇汪王岭村的乡间小路上,目之所及,山川秀美,新绿叠翠,一派盎然生机。

嗅闻茶香,想起儿时在太平湖畔,每餐饭后一碗茶,温热的茶水与碗底存留的米粒香气融会,喝进嘴里,滋润、甘甜、清爽,这茶便来自汪王岭。

记忆里,父亲爱喝茶,也懂怎样保存茶。每年春天,都到汪王岭购买10多斤新茶,并将新茶放进两个四方型铁皮茶桶保存,他还在茶叶上面严实地铺盖一层干棕叶,然后再盖紧铁盖。如此这般,既阻隔潮湿又保持茶叶香气不散发流失。家里另有一个圆型小茶桶,每日泡茶就从小茶桶里随时即取。太平湖畔梅雨季节湿气较重,梅季过后,父亲又及时将茶叶倒进簸箕在火桶上复火,除湿保鲜,经过炭火暖热的烘烤簇拥,茶叶骨子里的浓香也被激活,故居老宅里茶香味浓,其乐融融。待复火的茶叶冷却,父亲将茶叶重又装进茶桶,就这样,从春到冬茶叶似乎历久弥新,香气未曾有过消减,直到来年新茶上市,一茬接一茬,生活的清欢被茶香浸润,一杯茶使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得以圆满,浓浓的烟火气滋养浸润着心田。

茶季,老师曾组织我们到汪王岭狮鸣队和铜锣队帮农采茶。生产队二楼的木地板上铺一层稻草,每人自带垫单,一长溜大通铺是我们欢快的床。鲜笋烧肉,肉虽不多,足以解馋。此时,山里的夜晚不再寂静神秘,“快摘茶棵”“快摘茶棵”,杜鹃鸟的叫声划破夜空,茶厂里灯火通明,炒茶、揉茶、烘茶、装袋,茶农们不用催促,忙碌着要在天明前将采摘的鲜叶全部做完,紧接着又要开始新一天所采茶叶的加工制作。如此循环,春日愈深,茶长得愈快,与疯长的春茶争夺嫩芽,争抢时间,茶价日日变换。

那天,天未亮,山道朦胧,老茶农举着竹条、松枝扎成的火把,带领我们学生向大山深处进发。爬到半山腰的茶园时已气喘吁吁。环顾四望,山高雾浓,高大的树木合围在茶园四周,晨风里茶树嫩绿的枝头轻盈摇摆,仿佛向我们含笑致意,温暖相迎。一阵茶香扑鼻,沁人心脾。偌大的茶园里,我们喜欢追寻茶棵大、嫩叶茂密的茶树采茶,那样省时又省力,不一会儿嫩绿就装满了茶篓,可谓欢乐多多喜悦满满。带队的老茶农则要求我们从茶园下方循序渐进地往上采摘。见我们嘻嘻哈哈把他的话当耳旁风,依旧满茶园四处乱窜,他面带微笑地怪嗔道:“猴子屁股红彤彤,害起人来往前弄……”尽管如此,我们依旧乐此不疲地专找那一棵棵大茶树采茶,一把把绿茶放进茶篓,欢快亦随之而来。老茶农提醒我们,采茶前要看一下茶树根部,或摇动茶树之后再采摘茶叶,所谓打草惊蛇,注意安全尽在其中。多亏他及时提醒,真有一条灰色的长蛇在我打动茶棵时,从茶树根部悄悄溜走。劳动的知识,人生的经验,就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着我们。

后来到城区工作生活,心心念念难以割舍的饮品依旧是来自汪王岭的那一杯茶。当色香味型相差不明显的几种茶泡放杯中时,浅抿一口品咂回味,味蕾的记忆辨识和感受已无法混淆。

熟谙茶道的邻居,早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闲谈茶叶时他说:发源黄山西海的秧溪河缓缓流过汪王岭,滋润浇灌着当地的树木、茶园,太平湖北来的水汽也浸润滋养着当地的高山、花树与茶园,当地土壤中的烂石砾壤,良好的通透性,利于茶树吸收营养,这些都是汪王岭出好茶的原因所在。难怪区内一家知名茶企的猴魁五大基地,也将汪王岭茶园荣列其中独占一份,真的是慧眼识珠呀。

高高的汪王岭与猴岗遥遥相对,各自都在日常的坚守中,同为自己的那一枚金叶而自豪与欢欣。

此刻,打开电脑,泡一杯汪王岭高山茶,灯光下,杯中袅袅升起的水雾里,有恰似彩虹中多彩的细密水珠在浮动闪耀,呷一口新茶,其味香浓,穿彻心脾,敲击键盘时,分明感觉馥郁的茶香正在汪王岭上弥漫升腾。(周太生)

编辑:赵国慧

责编:田红娟 康津

监制:马丰友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 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金昌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19001615-3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