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生活 > 文化生活
【讲坛】故宫建筑蕴含的古代智慧
时间:2024-02-04 16:08:51 来源: 阅读量:1376

04B20240204C_Print.bmp

坛主小传: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博士后合作导师,故宫古建专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数十项,发表学术论文、文章200 余篇,出版著作16 种。

故宫又名紫禁城,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精粹。故宫古建筑在布局、造型、色彩、装饰等各方面匠心独运,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解读故宫古建筑中蕴含的古代智慧。

布局

故宫建筑平面布局的主要特点包括“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取正向心”“功能协调”等。

“背山面水”是指,紫禁城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北京城内本没有山,明朝永乐年间营建紫禁城时,开修护城河挖掘出100多万方泥土,再加上拆毁元朝宫殿后产生的大量渣土也需要处理,于是当时的建筑者来了一次有效的“废物利用”,他们把这些泥土堆积成山,并在其上广植树木,这就是紫禁城北面的“镇山”。镇山在明代又被称为“煤山”,清代改名为“景山”,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至今。景山是当时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另一方面,明代修建紫禁城时,从西北角楼下挖涵洞把护城河水引入城内,这就是专门挖出的金水河。金水河经城隍庙蜿蜒而南,一路弯弯曲曲,过武英殿转而向东,过太和门、文渊阁,从东南角楼下流出紫禁城。金水河不但为紫禁城内的人们提供了排水通道,还和景山相呼应,形成了故宫古建筑群有山有水、山水协调的美学意境。金水河的河面低于紫禁城的地面,紫禁城的主体部分就建在景山和金水河间的向阳地带,在审美意义上实现了古人推崇的与天地自然和谐一致的建筑理念。

“负阴抱阳”指的是,紫禁城内所有重要宫殿均坐北朝南而立。老子《道德经》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意为世间万物都是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谐体。《易经·说卦传》则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紫禁城中,重要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这种建筑布局形式,除了符合古人“负阴抱阳”的理念之外,还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意义:我国黄河流域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寒风;夏季高气压中心转向东南太平洋上,来自南方的致雨季风使温度上升、暑气逼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筑朝向正南最为适宜,北侧封闭以利于御寒,而南侧则开设窗户采光、通风。紫禁城建筑通过“负阴抱阳”的布局形式,既满足了古人适应地理环境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古人的认知。

“取正向心”之“取正”,即建筑布局以南北向为主要轴向方向。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工匠的施工经验总结。在紫禁城修建期间,工匠们依据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在规划宫殿建筑群的布局时,采取了主座朝南、左右对称的方式。“向心”即所有的次要建筑均朝向主要建筑。紫禁城所有的古建筑均以四合院形式为主,其主房朝向均为坐北朝南,厢房朝向则均为东西向,面主房而立。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建筑的间距变小,增加紫禁城内的交通便利性,同时也兼顾了古人认知中“中为至尊”“尚中尚大”思想。这种朝向布置方式,也体现了紫禁城古建筑在方位上的统一性及协调之美,有效避免了庞大建筑群容易出现的杂乱无章问题。

“功能协调”,即紫禁城的前朝、内廷区域的建筑布局与建筑功能相匹配。紫禁城的布局包括前朝区和内廷区。前朝建筑位于紫禁城南部,主要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俗称三大殿),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内廷建筑主要位于紫禁城北部,包括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俗称后三宫),及中轴线两侧的东西六宫(东六宫即承乾宫、延禧宫、景仁宫、景阳宫、钟粹宫、永和宫,西六宫即咸福宫、储秀宫、翊坤宫、长春宫、太极殿、永寿宫)。其中,后三宫在明代为帝后寝宫,东西六宫则为皇帝和后妃们生活的场所。

在紫禁城的诸多建筑中,前朝三大殿及内廷后三宫相对较为重要,区域占地面积较大,形成紫禁城内相对独立的一个建筑体系。古代工匠对于前三殿,采用了富丽中见典雅、精美中见端庄的布局方式,力图凸显天子威严;而对东西六宫,采用了对称布置、纵向排开,以东西二长街及各宫前巷道纵横分隔,构成了条条街巷、座座门墙相通又相隔的细腻布局特色。通过采取不同的建筑思路,强化了前朝与内廷的建筑布局形式差异——前朝建筑为“阳”,有雄伟壮丽之形;内廷建筑为“阴”,有收敛纳藏之实——最终在功能和理念上实现了和谐统一。

角楼

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技艺上,故宫古建筑都极具东方特色,可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角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角楼位于故宫城墙的转角,共有4座,其初始功能主要为军事防御。考察史料及考古资料可知,我国古代历代宫城城墙上多建有角楼。如先秦古籍《考工记》的“匠人营国”中就规定了城墙角楼的高度为“七雉”(约16.7米);先秦时期《墨子》一书中的《备城门》《备蛾傅》等章节也记载了在城墙的拐角处修建防护建筑、其样式必定是重楼形式等古代军事防御原则。明代北京故宫建立在元代皇宫基础之上,元代皇宫在被拆除之前,其城墙四角有三层屋檐、琉璃屋顶的角楼,元代文学家陶宗仪所著《辍耕录》对此有专门记载。故宫角楼自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至今仍保持完好,其平面布置为近似45度方向对称的十字形,且沿着城墙交点里侧两个方向适当延长,以增强建筑稳定性。角楼建造在10米高的城墙上,城墙外为52米宽的护城河。远观角楼,视野开阔,造型优美,并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从营建科学的角度来看,故宫角楼凝聚了古代工匠的建筑智慧。故宫角楼实际是由1个三重檐的四角攒尖亭、4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古建筑、2个单檐歇山类古建筑的屋顶巧妙堆叠而成,具体做法为:以1个三重檐的四角攒尖亭为基准,在亭的第一、二层沿着城墙交点的里侧方向,分别接出2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正立面造型,在城墙交点的外侧方向,分别接出2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端部造型;再在亭的第三层搭扣十字交叉的2个单檐歇山屋顶,且单檐歇山屋顶的翼角与攒尖亭的翼角重合。在城墙交点的里侧方向,有供驻守士兵巡逻的城台通道;城墙交点的外侧,则是护城河;角楼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了歇山建筑造型的不同部位。

从角楼造型来看,它属于歇山屋顶类古建筑,是我国各种类型古建筑中造型最为优美者,包含的翼角数量在各类古建筑中亦为最多。古代工匠在营建角楼的过程中,为突出角楼的造型效果,不仅在建筑四面使用了造型最为优美的重檐歇山屋顶,还保留了三重檐攒尖亭的翼角。作为亭式建筑重要特征的宝顶,亦在角楼中予以保留,从而为建筑整体的艺术效果锦上添花。此外,故宫角楼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翼角众多,基于角楼的对称做法,不难统计出建筑共有28个翼角,其中第一、二层屋檐各有12个翼角,第三层屋檐有4个翼角。28个翼角中,属于三重檐攒尖亭的有12个,属于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有16个。这些翼角均匀地分布在四个方向,产生了极具吸引力的美感。

从造型艺术角度来看,角楼的屋顶不仅曲线优美,而且角多、檐多、脊多,起翘的屋檐参差有序、高低错落、均匀雅致,再饰以屋顶正中的鎏金宝顶,增加了沉稳的气质。角楼每层屋檐之下都有整体有序的斗拱,其曲线整齐划一、弧度优美,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感和节奏感。斗拱之下的三交六椀菱花纹饰门窗,由棂条上下扣槽,相互套接,各直棂与斜棂相交后组成大量等边三角形,每组三角形内有六瓣菱花,这些菱花相交后又围成一个个圆形,形成虚实相映、繁花似锦的几何造型。立柱巧妙地布置在建筑的各个转角,与梁枋均为榫卯连接,形成东方古建筑特有的刚柔相济之美。而支撑立柱的台基稳固有力,形成城墙与角楼的完美过渡。建筑色彩是造型的重要元素。蓝天白云下,角楼金黄色的瓦顶意在体现王朝的气势,屋檐下青绿色的斗拱显现出阴柔之美;朱红的立柱与门窗给人以阳刚之感,洁白的台基则散发高雅之韵,再加之灰色城墙凸显的冷峻威严之势,暗示强大的防守功能。角楼的建筑整体犹如画中的阁楼,集精湛的建筑技艺与优秀的结构构造于一体,并与护城河中的倒影形成一幅完美的画卷,实现了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结语

综上可知,故宫古建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故宫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我国古代工匠建筑智慧的结晶,亦体现了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编辑:赵国慧

责编:田红娟 康津

监制:马丰友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 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金昌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19001615-3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