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书页,太平湖依然在静静流淌,作者饱含浓情、充满磁性的叙述还在继续,那回眸无边、微觉有润的深蓝色意境总在不经意间叩击梦境,执著而绵延,清晰而从容。
隆冬季节,文友送来一本散发着墨香的《安徽文学》,里面有一组新近刊发的周太生散文系列“湖畔往事”,共五篇。这组散文以日常可见的花鸟虫鱼为题,初看标题并无过人之处,无非就是鹭鸟、斑鸠之类,但随着叙事的推进,渐渐被字里行间漫溢浓郁得化不开的乡愁打动,一时模糊了双眼。这就是周太生散文的魅力。他总能在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中开掘深意,咂摸出意想不到的味道。在《白腹鹭鸟》中,人与动物同为等候一条鱼相看两不厌的无声对话,人与鸟同为躲避烈日的不同选择,让读者真正体味到壮美天地,生物有灵,人鸟相似,各有各的生存智慧,但有时人还真不如鸟。在《溺水的猴王》中,平日一贯霸道的猴王年老失势,被群猴推入水中溺亡的场景惊心动魄,虽然写的是猴与猴的弱肉强食,但在文字的背后,是对人与人如何和谐相处的追问,阐发的是霸道只能横行一时,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才是王道。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太平湖给了他多少喜悦,就给了他多少失落和惆怅。周太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和细腻的,总把一腔悲悯情怀倾洒在被诉说的对象上。《在湖边,等一条回游的鱼》一文里,作者以把控节奏、平和旷达的笔调,回忆了作者与一个叫莲的摆渡姑娘的不期而遇,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终于有一天,这个被称为村里小伙子心中的一盏灯的莲姑娘不慎跌落水中,“就像一条扎进湖中的鱼再也没回来”。对这段经历,作品收尾以“常常悄悄来到渡口,盼望那条回游的鱼”作结,如羚羊挂角,不着痕迹,透出对故人往事的追思难忘,对人生无常的无奈。这篇散文着墨不多,相信有更多的故事,似乎没有展开。这种留白的写法,给人留足了“闻弦歌而知雅意”的遐想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妙效果。如是,他的另外两篇散文《鱼的诱惑》《斑鸠》同样写的是花鸟鱼虫,悟的是理,告诫我们天上不可能掉馅饼,如果有,那一定是陷阱。这组散文情节曲折多变,故事性强,完全可以当作小说来读。
真性情成就真文章。近年来,周太生笔耕不辍,钩沉岁月,给读者奉献近七十万字的作品,在《思绪拂过太平湖》结集出版获得黄山市政府文学艺术奖后,作者又先后在《人民日报》《安徽文学》《贵州文学》《华文月刊》《西风》《新安晚报》《黄山日报》等报刊平台发表近百篇散文、小说作品,其知青系列作品还被收录进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安徽知青口述实录》一书。捧读这些作品,笔者也常感困惑,周太生文学创作出道较晚,却以酣畅的文笔、高雅的情趣,短时间内写出了一系列富有感染力、穿透力的文学作品。如果对周太生的作品作一个纵向观察,对他的人生轨迹稍加梳理,就不难发现他的创作主题始终绕不开太平湖,绕不开太平湖的山和水、人与事,因为太平湖与他太熟悉了,熟悉得魂牵梦绕,时时牵动着他的神经。他的人生在这里转折,少年时在这里生活,知青插队在这里,整个青春与太平湖连在了一起,这里有他厚重的人生沉淀,因为无法拒绝太平湖的这份赠与,于是便有了笔底自然流淌的太平湖四季变化梯次之美,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有了对人性变与不变的深邃思考。特别是他的知青系列,他的那些面临转身的内心刻画,无不勾起已是暮年知青一族的怀旧情结,收获了一众拥趸者。
多年沉潜,厚积薄发,他的作品谈不上笔挟风雷,却始终贯穿一个真字,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子写作,即使小说创作,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一段真人真事,不加修饰地铺陈开来,让读者不觉得是在看小说,而是在近观生活本身。他的小说《顺子》《记工员》从生活本真出发,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写普通人生活的状态,他的笔触涵盖了对历史的关切、现实的关照和未来的期许,触及了不同读者的兴奋点,读出了生活和人心的流淌与脉动,读出了向上向善的力量,也感受到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与向往。
岁月催人老,往昔只能听由岁月渐行渐远,周太生在低处生活,站在高处思考,以百姓话语、底层视角,书写我们这代人追风逐梦的星辰大海,把心中的千山万水以散文和小说的笔调记录下来,启示后人生活可以一地鸡毛,但不能没有信仰与坚守。
太平湖很长,很绿,很静,周太生在这里寻景、观景、悟景,讴歌相拥当地山水之美,以羔羊跪乳般的情怀感恩太平湖的博大精深,为时代作记录,为生活载歌载舞,以其文学的奉献成为当地文学崛起的新锐。
你是否想去春光不老的水墨江南?不为别的,只是想看一看那儿的桃红柳绿、青砖黛瓦,走一走远离尘嚣的青石板、芳草地,而我,只想去周太生笔下的太平湖,不为别的,只为跟随周太生的文字,漫步太平湖的青山绿水间,捉一把清风洗面,扯一片云霞裁衣,体察生活的绚丽。(鲁秋林)
编辑:赵国慧
责编:田红娟 康津
监制:马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