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一次机会在翻阅《中国纪检监察报》时,看得到了一篇名为《雍正治吏的非常举措》的文章。
也许是自小就喜欢历史,特别是历史名人故事;也许是长期从事廉洁文化教育,我对这篇文章是读了又读、看了又看。
文章说:雍正上任后,既不容忍“贪”,又不容忍“懒”,两手抓,两手硬。他首先诛杀贪官,保持高压,让官员们听到“钱”字就发抖。在对贪官执行死刑时,常组织官员到场观摩,他认为现场警示教育,比让官员学习《论语》管用得多。与此同时,雍正奖励勤能、责罚庸懒,逼迫官员改变作风,不换脑筋就换人。在此背景下,官场风气迅速扭转,号称“雍正一朝,无官不清”。
文章选用了三个故事来述说雍正治吏的非常举措,其中第一个是考核县太爷。
1724年,上任不到两年的新君雍正,对直隶吴桥县令常三乐进行考核。负责考核他的是直隶巡抚,考核的结论,一是“操守廉洁”,是个清官;二是“懦弱不振”,工作打不开局面。李维钧据此建议平调常三乐去管教育,因为教书育人对操守要求高,工作量却不大,对他比较适宜。吏部说,既然没发现实质性问题,把人家调离重要岗位,理由不充分,也不符合惯例,提醒提醒算了。雍正看了报告,朱笔一挥:撤职!理由很简单,县令责任重大,常三乐没有责任心,本身就是失职渎职,还要等着出大事吗?
文章还用了一个小故事:代理湖广提督岳超龙上任时表决心说:为报答皇上厚爱,我一定做到廉洁自律,两袖清风。结果呢,雍正不以为然,批示道:要求太低了吧。当官本来就不该贪,这算什么高标准?如果只满足于“清官”的好名声,却倒了油瓶不扶,不就是绣花枕头吗?
故事的最后,作者感叹道:清廉是官员的起码条件,否则一切免谈。贪能误国,懒也误国,无所作为的“清官”就是庸官,跟利欲熏心的贪官一样,都不是好官。作风上正派廉洁,工作上敢于担当,二者缺一不可,这就是雍正的用人观。
是啊,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一个评判官员好坏标准,只要不贪腐就是“好官”,至于这“好官”为国为民有啥贡献,倒没人在意,可谓“一清遮百丑”。
今年上半年,金昌经济数据取得了六个“第一”,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2,增速连续52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位列全省第一。这一非常的成绩,源于全市上下的努力拼搏奋斗。成绩源于奋斗,出于一个“勤”字,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持续在“勤”字上做好文章。
怎么做?就是全市每个人都要积极主动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职责,特别是党员干部更要牢固树立“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的理念,始终以“单项工作争先进、整体工作创一流”的工作作风积极履职尽责,以“二传手”“隐形人”“泥菩萨”“太平官”“两面人”为耻,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展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在“干成事”上,在市委的集结号下赛担当、冲锋号前比成效,多点开花,点上出彩,线上结果,面上开花,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沉下身子学、对着职责做、朝着优秀干,展现赶考之姿,时时为党旗添光彩;锻造应考之能,处处演绎人生精彩;彰显赢考之为,事事赢得群众喝彩。
“勤”则不怠,“勤”则不废,“勤”则不穷,“勤”则必成。现在,时与势在我们这边,这是我们努力工作的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只要人人都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敢谋新篇的勇气、敢于担当的作风,埋头苦干,踏实奉献,奋勇前行,那么就一定能建成“产业集聚、幸福美好、文明精致、生态宜居、治理高效”的现代化新金昌,也一定能为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金昌贡献。(孙永红)
编辑:赵国慧
责编: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