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生活 > 文化生活
【散文】诗意乡村
时间:2023-09-06 09:31:24 来源: 阅读量:1139

家乡的豌豆花,每年都会在孩子们放暑假的时候盛开。

盛开的豌豆花半寸大小,其色为白、淡黄、粉、红、浅紫,娇艳欲滴。豌豆花争相开放,仿佛一只舒展翅膀,驻留枝叶的蝴蝶。一地的豌豆花,像眨巴着的眼睛,更像夜空中密密麻麻的星星。

一场细雨滋润,豌豆秧攒着劲儿往上长,豆花一层接一层开放。不几天,谢了的花瓣中露出豆角来。豆角似乎长得很快,一天一个样,头一天还是“秕板儿”,第二天就能“打板儿”了。有时候,我们将打好的板儿和豆粒放在水碗里,调点白糖,边吃边喝,清香可口。伏天时,豆角逐渐饱满,豆粒入口有了嚼头,豆秧长叶片的地方,长出细丝,细丝打着卷,互相连在一起。大人们叮嘱小孩,在豆地里走时,脚底下千万小心,别把豆秧绊开。我们好奇,问为什么?大人们说,绊开了豆秧,豆秧会不结豆角。

再长些时日,豆角表面有了灰白的颜色,原来扁平的豆角变得圆鼓鼓,表皮已绷紧,用手捏豆角,不易打开了。豆粒挤在豆角里,几乎变成方形。这时的豆粒,已充分灌浆,变得饱满、瓷实,吃起来已有生面的感觉。这时就不能多吃,吃多了肚子会胀疼。人们把这种豆角叫“老白肚”。立秋后,摘上“老白肚”,煮了吃,沙沙的、绵绵的,有一种特别的豆香味。

秋分吹起,豆秧黄了,豆角也黄了,豆粒变成青黑色。我们拔了豆秧,立在地里晾晒。晒干了,拿一把豆秧烧着吃,经历了高温的豆角,裂开口子,豆粒油油地裸露出来。豆秧的烟味,豌豆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我们三五人,大人、小孩,欢声笑语,围坐捡食。吃完了,互相一望,都成了黑脸包爷,孩子们笑着、闹着,真正感受到人间烟火。

暑假一晃过去了,其中有忙碌,但更多是悠闲、乐趣。上学时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之类的诗句。那时候,只管摇头晃脑地读,未能深刻领会诗句的意思,真正刻骨铭心,深刻体验出诗句的味道,已是现在的事了。至此,我格外怀念那些豌豆飘香的日子。

豌豆盛开的时候,院子里的灯盏花也红了。拿个盘子,一朵一朵地摘。摘好了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在摘灯盏花的同时,香豆子也能摘了。香豆子开黄白色小花,花谢了,结细长的角角。这时候,把整株香豆子拔来,放在阴凉下,坐个小板凳,一片一片摘叶子。我家门前还有一小块地,或种菜籽、或种蚕豆、或种胡麻,年年轮作倒茬。种上胡麻的一年,到了开花期,门前蓝盈盈一片。种菜籽的一年,菜子开花,金灿灿一片,香气扑鼻。菜籽胡麻收获了,榨油。老式油坊榨油要经过晾晒、炒熟、碾粉、熏蒸、箍饼、打榨等十几道工序,清油才能从油井子里提出来。工序虽繁重,但榨出的清油醇香。

灯盏花有了,香豆子有了,胡麻有了,清油也有了,日子却一天天消失了。走过红花绿叶的夏天,收获了庄稼,八月中秋就在眼前了。

庄稼人要在八月十五蒸车轱辘大的月饼。

分别将灯盏花和香豆叶放在石臼里捣碎,细罗筛一遍。盛一碗胡麻,淘洗干净,放在锅锅里炒一炒,也和灯盏花香豆叶一样,放在石臼里捣。姜黄、红曲这两种颜色需要从小卖部买来,仍然要在石臼里捣成粉末,用烧沸的清油烫过去,根据颜色浓淡,掺些面粉。

姜黄、灯盏花、红曲、香豆子、胡麻五种佐料准备好。黄、橙、红、绿、褐五种颜色齐全,准备发面蒸月饼。发面不用发酵粉,要用黄米研成面粉做的酵母。面和好,发了揉,揉了发,给予充足的时间发酵。面团发好成形,擀成圆形面张,抹上清油,先在底层面张撒上胡麻,涂抹均匀。然后依次一层一层抹了清油,撒上香豆子、红曲、灯盏花、姜黄。姜黄置顶,胡麻置底。寓意黄天厚土,蕴含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感恩。

古时民谣说:“天爷天爷大大下,馍馍蒸成车轱辘大,老汉们吃上把炕压塌,娃娃们吃上上不动屲。”在古老歌谣中,把苍天尊称为天爷,企盼能带来更多甘霖滋润万物,让靠天吃饭的农人蒸出车轱辘那样大的月饼,表达人们内心的喜悦。

八月十五,月饼出笼,大如车轮。在月饼表皮上,用木头雕刻的点缀子,点上花花绿绿的点点,点点像朵朵盛开的向日葵。从近处看,又像张张笑脸,从远处看,还像夜空里闪闪烁烁的星星。中秋之夜,我们将车轮般大的月饼抬出来,放在院中的几案上,周边摆满西瓜、苹果、红枣、葡萄等,献给那轮明月。

八月十六早晨,一碗羊肉垫山药端上来,一墩暄腾腾、香喷喷的月饼端上来,羊肉的清香,香菜蒜苗的清香,还有月饼的清香,构成整个诗意乡村。(梁正虎)

编辑:唐   珂

责编:康   津

监制:马丰友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 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金昌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19001615-3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