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盎然,阳光倾城,期许的夏日时光已经和我们相拥有些时日了。漫过不可逾越的节气,一转眼,夏至已至。
当地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在那天,把艾叶放在面中压成机器面或者用艾叶煮水亲自做手擀面,煮熟后再用冷水淘过,浇上调好的蒜水、料汁,炝上葱花,挖一勺鲜红的油泼辣子,最后再点缀几捏香菜末和黄瓜丝,若还有虎皮辣椒和糖蒜相伴,一碗看起来色泽鲜亮,吃起来也味道诱人的凉面,在饱腹的同时也给足了满满的仪式感。
艾草别名艾蒿、五月艾、香艾等为菊科植物,性微苦、辛、温,有很好的实用和药用价值。艾草开出的花朵呈头状花序椭圆形,上面有数枚小型的穗状花序,或者是有复穗状花序,花柱细长。当开花时,花柱要伸出花冠之外,花冠的形状呈高脚杯形状,主根很明显,茎单生或少数,株高约1米左右,叶厚纸质,叶子上有裂片。
我喜欢这个时节的艾草,更喜欢它独特的香味,我游走在田野里、地埂上、溪流边去亲吻艾草香,采摘艾草叶用以满足味蕾,慰藉岁月。你看,一簇簇,一丛丛,没有人精心呵护,只需借汲取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给它一点阳光,它就灿烂无比,且无怨无悔一直生长繁衍下去。
除了吃艾叶凉面,我更喜欢吃艾叶卜拉子——一种列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食。
卜拉子是蒙古语译音,意为甘甜食品,是用各种喜好食材和家用面粉焐制而成。艾叶卜拉子制作过程简单,食用方便,色香味俱全。首先把艾叶洗净,切碎,放入盆中撒适量面粉,让面粉和艾叶充分融和后平铺蒸屉中,放入蒸锅温火蒸大约四十分钟,出锅后淋少许滚开的食用油,搅拌均匀,吃一碗口感软香,让人回味无穷,着实满足。
寻一闲暇时,和老公驾车前往年年相约、日日惦念的“老地方”,去看看去年今时曾经光顾过的艾叶是否还是那样青绿,是否还是那样不与百花争艳、不与百草争春,默默无闻地坚守着一颗初心,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安静地求得一份心灵的寄托和季节的认可。车子停稳,浓浓的艾香味已经掩盖了整片苜蓿的清香,我飞奔到树林和地埂间,一片片、一垛垛,簇簇拥拥,似乎比去年更加繁茂,青绿中发白的叶片也更加润泽,特有的艾香肆意流串,深深地吸一口,顿时感到一股香气随着血液包裹周身,身体也做了一次彻底的排毒,不忍停下也不忍采摘,轻轻捻起叶子背面发白的绒毛,滑动指间揉搓出淡绿的汁液,据说这个时候艾汁最具药用价值,古时,如果身体的某个部位破了或是被蛇咬了用它来止血、凉血是非常管用的。
我陶醉在对艾叶的特殊情感中。不远处,一位头戴草帽,手拿羊鞭的老人看到我们走了过来,便和老公闲聊起来,得知我们专门来采艾叶,也喜欢食艾叶。老人乐呵呵地告诉我们,他的老伴也特别喜欢,从春天艾叶小小嫩芽开始到夏天艾叶开花抽穗老得吃不动,他们几乎都在吃和艾叶有关的面食,要么艾叶手擀面,要么艾叶卜拉子,要么艾叶蒸青团。他们几乎不买菜,艾叶为主的面食再配上房前屋后遍地的黄花菜、曲曲菜既养生又环保。我惊讶地抬起头,看着腰身有些弯曲,精神矍铄的老人,岁月的痕迹已经很明显地爬上了他的额头。他说他今年七十八岁了,老伴也七十六岁了,儿子在北京工作条件不错,女儿在兰州也成家了,平时,空荡荡的院落只有老两口进进出出,家里的几亩责任田已经流转给了别人种,因为过不惯城市的生活,已经几次逃离回来。夏天,院里的茄子、辣子、西红柿成熟了,老太太踩着碎步,摘下一个个新鲜果实送给邻居或路人,剩下的茄子、辣子切片晾晒,西红柿做成酱汁等着儿女们回来了尝尝父母的劳动成果。老人还说他院里的水萝卜这两天能吃了让我们拔上些,得到我的婉言拒绝,老人似乎有些失望。“老了,一口假牙也嚼不碎蔬菜了。”老人拉长了语调,我的心也似乎隐隐作痛。说话间,我发现老人的目光一直在搜寻村口回家的那条小路,或许,在某个时刻他的儿女会突然出现在路边。
彼时,地里的苜蓿已经开始打起了花苞,生机盎然,再过几天紫色的苜蓿花也会是成片成片地开放,随风摇曳,空气中荡漾着扑鼻的花香,两位老人也一定会搀扶着站在苜蓿花旁目视远方……
时光知味,在老人的灵魂深处,一定平凡而朴实,亦如这普通的艾叶不求功名利禄、不享荣华富贵,唯愿心归自我,随风随雨亦随缘,在自己的世界里静静绽放,自留一抹芳香在人间,只有岁月才能读懂,从爱到爱的距离,从艾到艾的想念。
不大一会儿工夫,我已经把带来的塑料袋装满了,花柱顶端的嫩尖用来做卜拉子,下面微老的叶片放入锅内煮烂做成凉面,这是老人说的,我也准备这样做。
吃过了,这个季节才算真的圆满了。(魏清华)
编辑:赵国慧
责编:康 津
监制:马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