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 > 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
【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金昌:29年减少沙化土地面积190万亩
时间:2023-06-25 09:59:35 来源: 阅读量:2705

初夏的早上,巡护员陈国华像往常一样,来到金川区芨芨泉省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在保护区核心区域的泉眼处,几个新鲜的黄羊脚印让他格外兴奋。

“新新的蹄印子,一看就是今天早上跑过去的,而且不是一只黄羊,按脚印看应该是好几只结伴到这儿饮水了。”陈国华弯腰仔细地查找。

芨芨泉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金昌市区北部,处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两大沙漠的夹缝地带,是金昌市防沙治沙的第一道关口,一旦失守,风沙将长驱直入侵袭市区。过去由于过度放牧,这里的生态破坏严重。从2005年开始,我市累计投资近1500万元,设立保护区,建设草原围栏170多公里,将区内76万亩土地全面封禁保护。目前,保护区内5个管护站39名巡护人员长年坚守在这里,巡林护草,守护金昌的北大门。

“现在生态好了,野生动物就多了,包括黄羊、狐狸,还有沙鸡子。”保护区巡护员陈国华告诉记者。

封禁保护是防沙治沙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封禁保护可以遏制沙化扩展,自然恢复荒漠生态系统。

芨芨泉保护区建立以来,沙区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盐爪爪、红柳、绵刺、骆驼刺等各类沙生植物生长繁茂,野生动物时常“造访”。从高空俯瞰,星星点点的绿色撒满了黄色的沙海戈壁。

金川区芨芨泉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冉平文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的指示精神,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加强天然林草植被的封育封禁保护,为金昌人民守护好这道北部生态屏障。”

金昌是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近年来,按照“北治风沙、中建绿洲、南护水源”的思路,一代代金昌人不畏艰辛,接续奋斗,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的同时,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将所有重点风沙危害地段全部纳入保护范围。

永昌县清河绿洲是金昌市土壤最肥沃、物产最丰富的地方。但绿洲的北部,有3大风沙口。为了守住风沙口,喇叭泉林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植树造林,在清河绿洲的北部边缘,建成了一条长25公里、宽1-5米的防风固沙梭梭林带,成为守护清河绿洲的绿色长城。

“这是2018年栽植的,经过5年的生长,现在长到一人多高了,最高的达到3米多。”永昌县喇叭泉林场场长蒲海龙双手挖开梭梭树下的土,“你看这底下,全是沙子,梭梭一种上,沙子就锁住了,加上这几年雨水比较多,地表已经形成了一层保护层,现在风再大,沙子也刮不起来了。”

这条“绿色长城”,遏制了风沙,守护着良田,各类农作物、中药材、经济林果在林带的庇护下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这批芍药是我们2017年种的,今年就准备采挖了,这里芍药苷的含量要比亳州(中国药都)的含量高1倍。每亩地芍药能卖到1.5万元,下来整体效益还是可以的。”喇叭泉林场芍药种植基地负责人李生东告诉记者。

喇叭泉林场场长蒲海龙说:“在防风治沙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现有林地和林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型沙产业,目前已经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5000亩,种苗基地1200亩,经济林果基地2700亩,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从防沙治沙到管沙用沙、沙里淘金,金昌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产业高效、经济增长的绿色发展新路子。从1994年首次荒漠化普查以来,金昌市沙化土地面积从340万亩减少到目前的15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持续缩减,由以前的“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转变。(记者于渊 冯亚杰 屈冰)

编辑:赵国慧

责编:康   津

监制:马丰友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 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金昌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19001615-3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