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北方,是生机勃勃的一幅生活画,草木萌动,绿意渐浓,遍地都有着火一般的热情。位于永昌县东寨镇红光新村国道570线K48+600旁的大山内的永昌公路段红光养护工区集中拌合站,一片繁忙的景象。
“小武,流量计发生故障,应该先排查流量计前面的滤网是不是堵住了……”在改性沥青生产设备前,一位头发微白满身油渍的中年人边检查仪器,边对身边的年轻人说道。
被指挥的年轻人手脚麻利地执行着中年人的命令,忙碌之余还时不时和身边伙伴调侃:“还是师傅厉害,一来就能发现问题的症结,不然今晚咱们就不用睡觉了”。
4月2日晚上,集中拌合站改性沥青生产设备出现故障,操作员武军、朱义明面对从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一时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面对棘手的问题和生产任务不能停的局面,师傅王有红一边修理设备,一边手把手教,教原理、讲方法。两人在师傅的指挥下边学边修,这一修就修到了晚上12点,设备修好了,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开始连夜进行改性沥青的生产。
作为金昌中心唯一的集中拌合场,红光养护工区集中拌合站承担着全中心各单位的改性沥青生产、沥青混合料的加工任务。今年的生产任务很紧很重,每当开始生产时,加班加点已成为常态,像上面这样的场景在这两个月时有发生。
在每一次忙碌的现场总有一个身影在坚守,那就是拌合站站长王有红。被誉为“金昌公路设备材料第一人”的他,为使年轻职工立足岗位成长成才,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生产经验和绝招绝技传授给身边的同事。
他借助“导师带徒”活动,充分发挥业务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形成了“1+2”培养机制。根据目标任务,他针对所带徒弟的工作岗位,制定培养计划,注重实际锻炼,按照“缺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的带徒原则,分步骤、有重点地传经验、帮业务、带作风,加快青年职工成长进步的步伐。他培养的徒弟每一个人都能独当一面,而武军、朱义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6年前,时任材料厂副厂长的王有红成为了武军公路行业的入门导师。2022年,随着“归落”工作的推进师徒在集中拌合站再次相遇,王有红再次成为了武军的师傅。
再次扎根在养护生产一线,以归零心态开始职业技能的再学习、再锻炼。武军在师傅王有红的鼓励与指导下,不仅把拌合站的材料管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还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机械驾驶水平。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这对优秀师徒的匠心始终在传承。2020年,拌合站来了两名新职工,其中一人便是朱义明。同为师傅王有红的徒弟,武军会把师傅曾经教给他的知识技巧和新职工交流学习。遇到一知半解的,他会先自己操作完成一遍,做成步骤流程图,再带领新职工一起做。
勤奋好学的朱义明,继承了师傅专注专一、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繁琐的工作面前,朱义明跟随着师傅的步伐,始终坚持着“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的工作态度。在光秃秃的山里面,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下,从当初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独当一面,他在干好本职的过程中不断向技术的高峰攀登着。
“认真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隐居’深山,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艰辛”这是王有红经常和徒弟们说的两句话,而他认真负责、毫不懈怠的工作状态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师徒两代人的匠心一直在路上,一直在传承。(通讯员:蓝永鹏、赵述琴)
编辑:王钰莹
责编:康 津
监制:马丰友